解放日報12月26日報道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相關數據顯示,截至2011年底,我國汽車保有量已達1.04億輛。而且,這個數字近年還以每年近2000萬輛的速度增長,中國車市已當之無愧地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車輛的售后維修環節遭遇“快速發展后遺癥”:費用高、效率低、硬件好、軟件差,等等。這,也成為當下眾多消費者一塊揮之不去的心病。
一、失衡 維修能力嚴重不足
興沖沖前往經銷店為車輛做保養,卻被告知當天排不上;與經銷店預約后第三天去做車輛保養,還排了好久的隊,保養時間更長達四個小時。這是王先生最近遇到的煩心事,也是廣大“有車族”遇到的“尋常”事。
2009年起,中國車市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車市場,每年新車銷量均達到千萬輛級別,汽車保有量不斷擴大。但隨之而來的是,車,越賣越多;修,越來越難。買車容易修車難,已成為不爭的事實。
滬上一大眾4S店負責人楊經理表示,該店已建店7年,有30個維修工位,這在當時應付日常車輛的維修保養是綽綽有余的。但市場發展出人意料,目前該店新車月銷量約150臺,日進場維修約100臺次,維修能力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。雖然公司也想多建一些工位,可眼下的地價寸土寸金,有心無力;庫房也沒有足夠的條件改造,他們只能在螺螄殼里做道場,開設些簡單的快速通道,以滿足部分一般維修保養。他坦言,這樣做對于維修的質量肯定會有一些影響。
維修能力不足已是十分普遍的問題。受一些服務條款的限制,眼下,許多消費者還只能在購車的銷售店維修保養,而這些銷售店大都存在上述情況,這讓消費者很是頭疼。
二、技工 六個月即成老師傅
換了三個輪胎,吳先生的車還是老“跑偏”。前不久,吳先生發現愛車的輪胎磨損得很厲害,同時車輛總走不直,經技師診斷,說原先的輪胎有問題需要更換,可一換就是三個,問題還沒有解決。后來吳先生找了個“老法傅”再作“診斷”,發現是轉向系統有故障,換了兩個部件便“藥到病除”。
經銷店的維修水平真那么蹩腳?其實不然。目前汽車制造技術的快速進步,要求維修技術人員不斷學習,全面掌握機械、電子和外語等知識,如此才能解決新技術下的各種新問題,而這直接導致了復合型專業維修技術人員的緊缺。
不少經銷商也一肚子苦水,鈑金、電工、油漆等專業技工緊缺嚴重,高水平的綜合型維修人才更是搶手。滬上某奔馳經銷商表示,目前多數維修人員大都懂一點機械維修知識,從事一般的維護、保養工作可以,但碰到一些技術難題就無法解決了。上海一家東風日產經銷店經理就非常無奈地表示:“由于高水平綜合人才的緊缺,導致部分經銷商到處挖人,他們店一位“高手”技工來了六個月,卻已是這類人中的‘老員工’了。 ”
三、出路 再平衡是題中之義,加速發展綜合型維修技術人員。
部分廠商似乎也已經意識到上述問題,開始做一些新的嘗試,以期改善售后服務水平。但所有這些,只能治標,不能治本。這種上下游嚴重脫節、失衡,如再不及時有效糾正,損害的也將會是整個汽車產業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前兩三年的銷售“井噴”,未來兩三年后,很可能成為維修“井噴”,售后市場真的準備好了嗎?
近年來,整車廠不斷實施擴產計劃,預計到明年這些新的產能將基本形成,與之對應的是其節節攀升的銷售指標,如果廠商只是一味在上游“狂瀉車流”,那“快速發展后遺癥”必將在維修保養的“下游”形成“擁塞”。
站在公平的角度來看,在這個商業游戲中出現的不平衡,需要有人出錢出力來實現再平衡。
廠商與經銷商之間該如何獲得平衡,是關乎整個行業生存發展的大課題。畢竟,廠商與經銷商之前的依存關系是不爭的事實。